(本文转载自 思想教育研究 公众号)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历史证明,只有找到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行得稳、走得通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这一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2]1080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各种政治力量曾进行过多次尝试,却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才有了根本性变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兴起与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基本同步,为推动人类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871资本有其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会逐渐显现并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从金融危机到世纪疫情,无不凸显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存在着的深层次矛盾。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反复强调:“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4]399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领航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正确的轨道上始终朝着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重要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一棒接着一棒跑”的长期历史过程,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持续的政策推进。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就是“政党轮替上台”,这种政党政治不仅容易滋生政治内耗、引发社会撕裂,且让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战略、政策难以得到真正落实。与西方不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而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实现稳中求进。“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5]31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根据时代发展、实践要求,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战略规划,有力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就提出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根据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党的十三大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集中阐述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细化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制定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变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人心。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打起仗来,人心如不属我,我就输了。”[6]19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要“团结奋斗”[1]1“凝聚共识”[1]39。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绝非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族人民力量,方能开辟出新的天地。中国是一个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东西南北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国情十分复杂。正是因为有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全国各族人民才有了可靠的“主心骨”,才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9。中国共产党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备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从而能够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同时,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体制力量和富有战斗力的党组织,这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7]16-17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党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磅礴力量。
制度保障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优劣与否、完备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离不开行之有效、体系完备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很早就认识到制度保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他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333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并形成了一套日益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一整套严密完整、系统集成的制度体系构成。在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问题上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基层民主参与上采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出现的行政效率低下、国家治理混乱、民主失真等问题,实现了民主与“善治”的统一;在经济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功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实现了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发展;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有力保障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在社会治理上,不断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保护上,建立起一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有序、生态美丽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与时俱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优势。制度与现代化实践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制度来自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制度一旦确立,便对于现代化实践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但是制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一旦陷于僵化,也必然阻碍现代化建设。苏联现代化过程中也曾经拥有过一套具有强大威力的制度体系。这套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制度体系曾经在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使苏联迅速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其制度弊端日益显现,问题越积越多,最终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恩格斯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5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制度相比,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从无到有,制度体系日益完备,优势也越来越得到彰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一劳永逸,我们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推动其完善发展、成熟定型。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制度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牢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苏联解体之后,一些人曾认为,西方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历史终结论”则宣称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近些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相互掣肘、漫天许诺、彼此否决、撕裂对立等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资本主义也并非人类的最优选择。反观中国却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在中国发展进步的事实面前,就连最坚定的持论者也不得不承认“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正如习近平所说:“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10]7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制度借鉴和选择,为丰富人类制度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优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11]295在现代化的历程中,人民群众不是“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推动变革发展的持久性力量。事实上,现代化是由人开创的,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本质所在。
以往的现代化特别是西方现代化,并未处理好“人”这一根本问题。西方现代化虽然通过工业革命、城市化等方式,使得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解决了“物”的现代化的问题,但是人的现代化却长期滞后。一方面,西方现代化宣扬所谓的“物质至上”,这虽然极大调动了个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却也让整个社会陷入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怪圈。“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2]34西方社会丰裕的物质财富非但没有带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却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诞生了一系列“现代病”。集中表现为:人际关系淡薄,道德伦理崩坏;社会撕裂加剧,战争不断;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还存在着“精英主义”的取向。西方现代化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现代化的成果却长期为少数人所把持垄断,绝大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最令人惊讶的事实无疑是,在所有这些社会里,半数人口几乎一无所有:最贫穷的50%人群占有的国民财富一律低于10%,一般不超过5%。”[13]435可见,西方式现代化绝不是平等、普惠的现代化,而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无疑是违背“人”的发展初衷的。
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之路。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努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1080将人民福利与工业化(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4]495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判我国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江泽民则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15]262胡锦涛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16]39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7],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成果不断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人民、依靠人民长期奋斗得来的成果。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根源所在。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习近平也多次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6]309历史充分证明,现代化事业的力量在人民,根基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依靠全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勇气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论是开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在疫情防控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书写中国抗疫的非凡答卷,都彰显出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的奥秘所在,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之下,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被真正激活,投身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调动,中国式现代化因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群众伟力,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自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已然走过几百年。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征服与掠夺却伴随着人类的现代化。在这种历史语境之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方式实现现代化,无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西方现代化是走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历史上,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西方国家都曾在海外建立大量殖民地,通过殖民掠夺为本国现代化提供原始积累。以英国为例,早在1600年就建立了所谓的“东印度公司”作为其对外殖民的桥头堡。18世纪初,英国取得贩卖非洲黑奴的垄断权。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奴隶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一位,利物浦城成为当时奴隶贸易的中心。对此,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3]860-861除了殖民掠夺之外,对外战争也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以美国为例,其建国200多年以来,只有十几年是处于和平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自独立以来,所参与的战争和对外的军事行动多达200多次,对印第安人的掠夺战争就多达100次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对外战争、金融侵略、科技封锁等方式巧取豪夺,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本质也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疯狂压榨和掠夺上的。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17]近代中国曾经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现代化进程因而也被多次打断,中国人深知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践行和平发展的庄严承诺。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进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积极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先后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同时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党章,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从未主动对外挑起过侵略战争,而是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核扩散等行动,积极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国际问题上始终坚定不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不仅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为全世界的减贫脱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正如习近平所言:“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8]824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通过和平发展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具体来说,和平发展道路从3个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超越了扩张掠夺的发展方式。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侵略、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现代化,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文明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依靠的不是对外掠夺,而是人民的辛勤劳动,依靠的不是对外战争,而是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那种对外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的现代化老路既不符合人类普遍道义,也不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在和平共处中实现发展,既是全人类的期许,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互惠互利超越了零和博弈的丛林法则。在传统现代化模式中,各国往往奉行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原始丛林逻辑,大国欺负小国,强国逼迫弱国,富国压榨穷国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严重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合作共赢大旗,倡导各方在合作中共谋发展、互惠互利,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平等共存超越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国强必霸,是西方世界启动现代化以来始终不变的历史旋律,一次又一次的霸权更迭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而每一次霸权的建立也意味着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又一次掠夺。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不称霸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5]470中国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自身的和平发展及与各国的合作共赢,始终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实践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逐渐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 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4]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
[18]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