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高校思政研究 公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文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突出的重要战略地位,使之成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战胜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同时,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深度融合,凝聚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为人本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和平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提出必须坚持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创新文化推进路径;必须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树立正确的文化叙事思维,推动话语创新、路径创新、策略创新,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驱动力、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
2022 年 10 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多元的,而不可能是单一的。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文化建设。目前,学界分别从宏观视野及各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从文化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是总体看来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力图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蕴藉、文化力量、文化叙事以及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对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蕴藉
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体现各国现代化的不同特色。本文认为,从文化维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从理论层面理清文化与现代化的一般性关系,同时也要厘清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与突出的战略地位。
(一)
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现代化从来不能孤立地进行,如果说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文化对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从现代化历史经验来看,文化能否正向推动现代化取决于文化本身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否相适应。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与历史文化传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中华 化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促进文化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推动现代化发展。
(二)
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需要促进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还必须伴随文化事业的高度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更加突出的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文化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发展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
2.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是对高质量发展具体内涵与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拓展。一方面,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同于单纯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而新的发展方式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更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规模的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3.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社会化的个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文化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认知前提;另一方面,若没有文化的参与,人就无法掌握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无法发挥人的主动精神,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人民群众不仅在物质层面要求更高,在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我们要以先进文化正确引导人,达成精神、价值追求的共识,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4.文化是战胜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的新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中国共产党将文化作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无论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看,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遭遇各种风险却持久不衰,并且经得起风险考验的内在因素,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从现实维度看,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防范风险、应对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在重大风险面前,中华民族正是以其优秀的文化感召人、鼓舞人,并以此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三)
“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而将“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内在联系紧密,中国的具体实际包括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影响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国人行为的底蕴。
1.“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力量,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会通,从而避免陷入文化的桎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激活其强大的生命力,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潮流。
2.“两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落地生根的文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共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能够在群众中形成广泛影响,是广大群众参与共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两个结合”的文化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基础与精神蕴藉。中国人熟知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内在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自然也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两个结合”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能形成持久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已经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大支柱。这是一个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密不可分有机整体。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源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核心支点[25]。这三者经过合力作用,构成整体功能,从而形成既符合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为人本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和平精神,并成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的文化力量。
(一)人本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人文精神传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古代先贤以民为本的传统人本精神内涵丰富,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众的关怀。其中,“民为邦本冶“爱民富民冶 “养民教民冶,乃至革命思想等。这些均构成了“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内容。我们如果能够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则可以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传统人本精神相结合,集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价值理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党的根本立场在人民,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在人民;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制度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健全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群团工作体系,创新网络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等,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至上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落地生根。因而,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二)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伴随着艰苦的奋斗历程,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注重现实、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知行合一的奋斗精神。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主张对大自然的合乎自然的改造,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制天命而用之”,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另一方面,奋斗精神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强调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基于强烈忧患意识的传统奋斗观,历代中国民众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履行历史使命,为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奋斗精神相结合,赋予自身坚毅执着的革命精神。中国人民奋斗精神既继承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核心精神,同时又具时代特色,强调接力奋斗、共同奋斗,激励着我们共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由此,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竭的精神源泉。
(三)创新精神
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处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化状态中,因而人们要做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使命型政党。在创新精神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以更加积极的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创新发展,成功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四)包容精神
中华文化推崇“和而不同“的观念。“和而不同”的理念让中华文化保持了极强的生命力,使中国人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的事物、文化,善于学习不同文化的合理成分。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会通精神、包容精神则是中华文明能够创造延续 5000 多年而亘古延绵、生生不息的重要奥秘。一方面,包容精神表现为中华文化善于吸收一切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着重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与实践。
(五)和平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植于中国人的基因中,影响中国人思维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中的“和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平的精神源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传统的宇宙观注重事物矛盾双方的配合和转化而非对抗。中国自古以来都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对待国家之间的争端,而非诉诸于暴力对抗。
20 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追求和平,不仅致力于建立国内和平的环境,而且为世界的和平、永久的和平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为国家的和平而奋斗,最终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世界和平的大局。
进入 21 世纪,和平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的鲜明底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展现。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冶要“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是以暴力掠夺殖民的形式而实现,与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敌对势力开展的对华舆论战。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在舆论上打压、抹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要“做得好冶,还要“说得好冶。这需要我们对内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塑造中国良好的形象,构建完整的话语体系,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传播机制与策略,从而极大地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话语体系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创新话语,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蕴涵,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一整套完整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关键环节。
1.构建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话语创造。这一话语由邓小平正式提出,1979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在 20 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从邓小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式现代化冶主要基于当时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反对急躁冒进与迷信西方标准。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这一重要论述不难看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五位一体冶全方位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已不仅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目标,更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谋划和战略思考。
2.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与评判标准。新时代所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部分共同特征,又富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认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从多个维度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第一,人民至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第二,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 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物质主义膨胀的超越。第四,和平发展对对外侵略的超越。第五,并联式发展对串联式发展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已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日益显现了出来,不仅为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3.突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在内容上的确具有极大的同构性,比如,社会主义社会与“大一统”的大同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民本思想、共同富裕与“均贫富冶、和平发展”与“崇尚和谐”“协和万邦”等等,具有高度的相类相通之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深厚中华文化底蕴。通过深入阐发两者的高度契合性,一方面,可以突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另一方面,能够为我们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创造良好条件。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加强文化叙事的实效性,重中之重在于转变叙事思维,以新的思维更新叙事理念,综合叙事资源,融合传播力量,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1.战略思维
战略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所谓战略思维,主要侧重宏观的、根本性、方向性的思考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需要树立战略思维。在当今世界舆论发展迅速变化的时期,我们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能力,必须转变认识,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叙事,而不是仅仅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性手段。
2.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要从整体出发,坚持统筹谋划、总体设计、分工负责的思考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要树立系统思维。一方面,我们要明确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根本任务已不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任务,而是要汇聚起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做好文化叙事,各个涉外机构在实践传播、行为传播方面发挥文化叙事主体的作用,如“一带一路冶沿线的援建项目的展开,中国维和部队与当地民众的交往等,都是加强中国文化海外叙事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要打通国际国内的叙事途径,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看待文化叙事。
3.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要在对立统一中如何化危为机的思考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需要树立这种辩证思维。人类发展历史进程遵循曲折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前进的大局不会变,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严峻,“黑天鹅冶“灰犀牛冶事件频频发生。
我们面对新形势,要以辩证思维对待文化叙事工作,一方面,要认识到中国面临“挨骂”的问题将是长期的、持久的,并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这种“挨骂”的舆论战会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要更好地运用文化叙事的方式,在国际舆论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
4.底线思维
底线是指最低的限度,是事物发展引起质变的关键节点。底线思维主要指的是守住最后防线,并伺机主动出击的思考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需要树立底线思维。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求在文化叙事中不但要“能攻冶,积极传播自己的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善守”,守住舆论 线,防范舆论陷阱。底线思维不是消极无为的被动思维方式,而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原则,争取最优化的效果。我们要在文化叙事领域争夺主动权,抓好舆论主阵地,抓好互联网、高校、新媒体等关键阵地的舆论引导工作,这直接关乎国家的整体安全。
我们要对触碰国家底线的言论,如任何抹黑中国领土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等,都要毫不留情的敢于斗争、廓清事实,以消除负面舆论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实践创新
我们要让国内外受众都能“听得进冶“听明白冶中国故事、中国智慧,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目标,就需要话语、路径、策略实践层面的创新,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1.话语创新
我们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的话语更具影响力,话语的建构就需要从以我为主转变为受众导向,真正做到融通中外,效果导向。文化叙事的话语要具体化,用具体化的感性话语讲解深刻的理论问题。文化叙事的话语要大众化,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语言属于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群众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用群众的语言讲述先进的理论可以激发受众的兴趣。文化叙事话语要共情化,共情是体现人类关怀的重要方式,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使受众将真实的情感代入情境,达到文化叙事的效果。话语创新是实践的过程,我们要根据传播效果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继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与中外人民的共通、共鸣、共情之处。
2.路径创新
文化叙事要创造新的传播方式,除传统媒体的文化宣传外,还应拓展新媒体交流、人文交流等新路径。新媒体传播的速度与范围远超传统媒体,并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提供了个体与群体、思想价值观之间对话的平台。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快速抢占新媒体高地,加快推进各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强、形式多样、传播渠道丰富的新型主流媒体,发挥感性化叙事、多元化叙事等优势,提升新媒体文化叙事的实效性。近年来,人文、学术、智库等民间交流活动日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民间人文交流可以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人文交流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3.策略创新
文化叙事的发展还要进行策略创新,策略创新的前提是对文化叙事受众的精准化研究。我们只有真正把握好叙事受众的知识结构、信息偏好、方式选择,才能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针对国际文化叙事受众的策略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以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三者相互联系,我们要达到文化叙事具有全球影响的目标,须在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部分形成共同的文化影响,部分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整体,进而实现文化叙事全球影响的目标。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这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也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
方向是实践的先导,文化发展的方向涉及根本方向、主体立场、重大任务、创新动力等原则性问题,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校准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朝正确的目标发展。
1.根本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的历史境遇下,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依然复杂,并且呈现多样化、生活化、隐形化的新特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南,也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方向。
2.主体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发展文化事业要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心声、人民诉求。要坚持文化建设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务求提供更多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新时代,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就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发挥市场导向与政府监管双重作用,彰显并壮大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精神,真正体现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立场。
3.重大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文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已有的长足发展,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文化水平,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正当其时。我国要重视“四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以先进的文化武装起来,共铸全体人民精神文化的共同体。同时,文化工作者要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用先进的文化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4.创新动力: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尚和合的传统,具有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的“ 会通精神” 。我们只有在创新性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才能为文化发展寻求“活水源头”,文化发展才能保持盎然生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正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上的客观差距,解放思想,向发达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注重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因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有利于拓展文化的精神内涵、创新文化的形式。
今天,中国更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与此同时,我们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应注意国家的文化安全,避免“唯西是尊”的陷阱,文化交流互鉴要坚定以我为主的民族立场,警惕西方的价值输出威胁文化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安全层面进一步保障了总体的国家安全。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推进路径
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面临着全新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与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创新推进路径,推动文化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1.加强中华文化的基础性研究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我们要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学界还需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深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研究传统文化,并将中华文化在哲学层面、天下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具体的特质与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学“四史冶活动,学“四史冶的风气也应推动学界对革命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整理革命文献史料,大力征集革命文物。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可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旧址中蕴含的革命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活动,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精神谱系,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2.顺应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发展为背景,其对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我们要抓住机遇,科技赋能,率先实现文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在数字化浪潮下,文化产品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发生了变化,经过数字化媒介,文化产品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以多样化、便捷化的数字形式广泛传播,数字化平台日益成为人民获取文化的主要途径。新兴的巨大的数字化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侧的革新,近年来,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等新科技,已经成为了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风景名胜区、革命圣地等通过新技术,实现了沉浸式“云游览冶 ,如莫高窟的“洞内壁画洞外看冶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何家村窖藏全景漫游受到了人们的好评。除文博产品外,经典的文化也借助数字化新形式焕发生机,传统戏曲借助短视频平台,伴随着精简的解读,打破了入门难、资源少的传统困境,推动了戏曲文化的传播。《大决战》 《四渡赤水》 《古田军号》等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在短视频二次创作中重新焕发魅力。我国文化数字化的创新发展,不但是抢占文化产业高地、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举措,也可以用新的形式推动文化的阐释与传播,实现了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3.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可以助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发展新方向,让人们在旅途中感受不同地方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十分火热,文化胜地游客众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拥有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缺乏传承性,产品商业化气息浓厚,出现滥用历史文化实现商业操作的现象,甚至刻意修建历史中负面评价为主的历史人物故居,破坏文化传承性。革命文化资源旅游产业缺乏教育性,盲目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抄袭,丧失革命文化教育性,对革命精神提取不够,甚至出现调侃英雄人物的现象,这些文化旅游的怪象应着力解决。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大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推进地方文化、历史的研究,将优秀的文化符号、历史典故融入景区之中,展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让游客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领略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不断丰富优质的文旅供给,使游客对文旅的期待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文旅须适应大众旅游新要求,避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一化体验。
4.实现文化共享的发展格局
共享的理念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文化共享是文化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文化共享即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创造,平等地享有文化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公平正义。目前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地区、城乡区域文化共享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共享的格局,我们就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将文化资源推向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