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思政热点 公众号)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1]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问题。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理论课,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解释力说服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员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涉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内在逻辑等相关基础理论问题。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重大意义和理论蕴涵,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重大意义
从思政课课程属性看,“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2](P19)思政课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塑造广大青年员工的精神世界,具有鲜明的信仰教育属性。从思政课育人使命看,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需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青年员工,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从思政课建设经验看,思政课课程设置、内容扩展、方法创新等教学全要素建设始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这一主题展开,可以说,思政课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史。因此,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思政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在普遍意义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知识教育属性,它以马 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传授马 克 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在特殊意义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不局限于知识理论传授,而是在此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员工,进而构筑青年员工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思政课具有知识教育属性。思政课是一门具有学科支撑和研究对象的知识传授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的确立,其背后是科学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是思政课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的科学性来自于马 克 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彰显指导力、说服力和解释力。总体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思政课而言,其学习研究传播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的创新理论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成就。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信仰教育属性。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思想行为引导和规范作用,它不同于一般专业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员工的头脑,构筑、引领青年员工的精神世界。思政课建设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信仰、信念、共同理想的培育和践行过程。思政课建设不仅要教育引导员工掌握马 克 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员工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的知识教育属性和信仰教育属性是有机统一体,互为前提。任何一种信仰都是以知识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虚无缥缈的信仰难以进入青年员工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融合呈现。对知识的确定性越强,那么与这种知识相关的信仰的自觉性、自信度就越强。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知识教育有可能生成信仰,但单纯的知识教育不能完全替代信仰教育,知识教育跃升至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思政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既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和青年工作领域的基本要求,更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思想、青春力量的战略要求。思政课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同步推进,才能确保广大青年员工真信马克思主义,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其实质是通过思政课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员工。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是彻底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理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另一个是通过长期的实践是否确证为准确有效的理论,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是彻底的理论,所以,一定能够说服人。但是,把彻底的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讲不彻底就不能说服人。因此,习近平讲,“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2](P10)习近平就如何讲好思政课明确提出“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也是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员工的行动指南,要在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中,落实“八个相统一”,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广大青年员工。
3. 思政课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史。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马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吸收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学习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基础”等马 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员工的马 克 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3](P72)努力成长为革命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思政课建设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系统地对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员工的头脑”。[4](P71)这一时期,高校思政课实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简称为“两课”,各高校开始陆续设置“德育教研室”,1984年我国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的学科支撑。之后,思政课建设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思政课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马 克 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更好地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老员工头脑。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曾使用过“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思想教育课”“两课”等名称,但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员工的课程使命。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制作统一课件、开展集体备课等,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使得我国学校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内涵阐释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P8)理论是思想的现实形态。所谓理论,就是在某领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推演出来的普遍性概念或原理,科学理论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马 克 思在谈如何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问题时,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6](P8)这里所说的抽象力就是指理论思维。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进而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更进一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是“深刻领悟马 克 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7](P518)的过程,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指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员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P6-7)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P763)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这一经典论断充分反映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核心要义,蕴含着丰富的马 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先,哲学立场。马 克 思主义哲学立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来摧毁”和“变成物质的力量”等辩证论断,彰显了辩证法思维。这就启示我们,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确立和运用马 克 思主义哲学立场,致力于“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实践,组织动员起磅礴的“物质力量”。其次,群众立场。马克思讲精神力量不能代替物质力量,但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条件就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强调群众是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中间变量”,如果理论掌握了群众,群众就会成为物质力量的“最大增量”,相反,群众将成为物质力量的“最大变量”。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思政课建设很难发挥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因此,思政课建设要关注并根据青年员工的思想特点、成长需求,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武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方法原则。马 克 思在论述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问题时强调“理论说服”,既指出了思政课建设的主要内容,又明确了思政课建设的方法原则。实际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就是形成理论说服教育合力的过程。思政课建设内容除了包括理论说服教育,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等,但首要内容是理论说服教育,广大青年员工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和遵从程度,取决于理论说服教育真正掌握青年员工的程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9]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调,既要做到“知其然”,同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这里所讲的“然”就是指“道”,“所以然”就是指“理”。实事求是地讲,以往的思政课更多地强调“道”,相对来讲,“理”讲得不够多。个别思政课教师包括一些专业课教师愿意把观点、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告诉员工们“是什么”,并反复强调这是正确的观点、知识,要求员工们照着背、做就可以了。显然,这样的讲授远远不够,特别是思政课一定要做到“道”和“理”的有机统一。“道”往往以“理”的形式呈现,“理”能够为“道”奠定自信基础,对于思政课而言,只有把“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使青年员工理解“道”、认同“道”、坚定“道”。“道”和“理”的有机统一过程体现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马 克 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道”和“理”相统一的典范。马 克 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出发,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这属于“道”;并从商品的概念、形成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用严密的逻辑全面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原因、过程、规律,讲其中的科学性、客观性,这是“理”。随着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思政课讲好“道”越来越容易,员工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仍存在有“理”讲不深讲不透讲不活的情况,正因如此,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讲深讲透讲活马 克 思主义以及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的“道”和“理”。思政课讲道理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个问题展开,当前,思政课既要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更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广大青年员工深刻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说服力、实践指导力,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也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在思政课建设中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提升思政课教师“看家本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更好地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1. 突出重点,在思政课建设中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思政课建设,包括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得“广大青少年员工‘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1]要始终坚持在思政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大思政课”建设中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首先,抓实“三进”工作。“三进”工作是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内容重中之重的体现,是思政课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措施。经过努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必须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以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1]不断加强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其次,建设“一元两类三阶”课程群。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核心课程,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各门课程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打造“必修思政课+选择性必修思政课+公共选修思政课”课程体系,为员工提供菜单式思政课程资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的主线,遵循各学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最后,把理论武装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主题。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大思政课”建设的目的是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是要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其根本任务是要学习、宣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这就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主题和政治灵魂。
2. 守正创新,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所谓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是以思政课自身的内在要素为根本动力的发展模式。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内在要素,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通过思政课教材使用、教学组织、教学话语的守正创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进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首先,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教材使用守正创新。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应使用“马 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各学校在实际使用思政课教材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守立德树人任务正。教材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各学校要严格按照要求用足教材。同时,要坚持创新思维,用活教材。通过全面系统学习教材体系,不仅要准确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还要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概论和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背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次,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守正创新。思政课是讲马 克 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为了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守创新理论研究之正,在此基础上,要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进行创新。在课前教学备课方面,处理好教材与教案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材基础上完成课前备课,但决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教学实际,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内容,完成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在课中教学实践方面,教学实践设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案例的互动设计,还包括校内外教学场景、实践环境的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后教学评价方面,建立及时有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并广泛运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最后,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教学话语守正创新。教学体系到知识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话语是重要载体,需要做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教学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等不同话语的灵活组合,但话语方式、形式如何变化,都要以马 克 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守教学内容讲授之正,创话语表达方式之新。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话语表达一定要确保准确无误;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实”,生活化、问题式的教学话语能够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教学相长;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美”,“美”的语言表达、语言艺术、语言魅力能够增强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的效果。
3. 抓住关键,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提升思政课教师“看家本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靠思政课教师来落实。思政课建设坚持“八个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做到“六个要”,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学习、掌握和运用马 克 思主义理论。而学习、掌握和运用好马 克 思主义理论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马 克 思主义看家本领,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家里手。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 克 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1](P533)马 克 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整体把握马 克 思主义,而不仅仅是学习掌握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马 克 思主义理论来自于客观世界,来自于现实社会,同时,马 克 思主义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具体实践,因此,既不能脱离马 克 思主义观察现实世界,又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谈马 克 思主义。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2](P20)这并非要求思政课教师成为无所不知的“全能手”,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回答好员工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运用好马 克 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或途径。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读马 克 思主义经典。关于马 克 思主义理论的文献很多,但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一定要读马 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而不是读“二手材料”,原原本本地读原著、原汁原味地学原文,正如恩格斯所讲,“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12](P593)其次,要悟马 克 思主义原理。读马 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感悟原理,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层面,要进一步感悟马 克 思主义原理,聚焦马 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要投身立德树人实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价值指向在于指导实践,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读经典、悟原理的价值指向在于指导立德树人实践,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冯刚,张晓平,苏洁.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马 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 马 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0]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1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