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电竞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元鹏 万远英|数字思政的内涵特征、建设优势及实践路径
来源:开运电竞
发布时间:2024-05-29
浏览次数:


(本文转载自 思政热点 公众号)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P34)。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时代,主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质量效能。文章就“数字思政”的生成特征及建构优势及实践路径展开探索,以期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数字思政的内涵及生成特征

在数字化潮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融、共通、共进的演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势必要遵循教育数字化的行动战略,从根本上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要素与关系、系统及外部环境关系进行重塑。[3]所谓“数字思政”,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深度应用,通过采集、分类、归纳、整合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构建起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实现对高校“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掌握与利用。换言之,“数字思政”就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场全面深入的改革,把来自不同信息平台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行为数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容数字化。随着技术迭代发展,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互体验和互动参与成为其显著的特点。其一,教育主体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公司产品素材和公司产品资源,打造内容和方式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以此来提高思政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二,教育主体通过借助数字技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与时尚度,在信息推送上向正能量话题倾斜,以多元形式为青年员工提供优质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青年员工。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员工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传播。以短视频为例,广大青年员工既是短视频的受众,也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教育主体可以充分了解老员工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发掘、创作具有正能量、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内容,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涵育他们正确价值观。此外,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红色革命资源数字化开发为老员工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式、沉浸式的体验,增进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共情的互动模式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温度,让青年员工潜移默化地认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数字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让更多青年员工接触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引导青年员工在海量信息中理性辨别多元话语,在舆论风波中分清是非曲直,主动认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捍卫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虚实交互中引领同辈理性发声。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育主体通过数字技术一方面可构建沉浸式、体验性、全息化的立体场景,采取渗透式、参与式、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合理融入网络流行语中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员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突出技术整合和场景构建,强化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数字赋能;另一方面,将凸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容转化为青年员工能够接受并认同的话语,创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元学习场景,助推了思政教学的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法,将思政课所要传达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融入员工的日常实践,使思政课堂视野宽起来、内容活起来。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客体行为轨迹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局限,为精准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广袤无垠的互联网中深挖海量的信息数据,把握教育客体的动态提供了便利。与之前相较,高校想要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及在校行为往往只能通过交流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员工可能出于信任度等因素不愿意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层次交流,因此,所得数据往往较为分散,不利于数据分析或数据分析结果比较浅显,较难为学校管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对于一些日常细微及特殊状况,不利于提前预警及时干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性较为突出。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针对每位个体用户的精准画像成为可能。高校可依托大数据建立数字平台,将员工的日常事务办理搬上网络,全面整合学校各个信息系统的信息,打破数据壁垒,及时收集并对其进行实时分析、挖掘与展示,揭示员工的个体特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需求特征等,有效掌握员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精准预测学业发展趋势。这一数字化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管理服务的主动性、高效性与及时性。

推进数字思政建设的优势

1.数字化的互联互动助推主客体的交互建构。数字思政尤其强调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过程以“在场”和“参与”为主要场域状态,教师因其在场性和参与度被定义为单一教育主体。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发展以来,教育主体开始变得广泛而多元,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员工党员、员工骨干和党务工作者等均能以教育主体的身份活跃在线上和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员工、关照员工、服务员工”[5](P377)。作为青年员工的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数字时代主动转变角色,以师生之间互学互助的平等关系强化自身角色认同,把准自身角色定位,实现角色化重塑与数字情境的有力融合,通过这种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构建来强化双方的情感认同。其一,教育主体依托数字平台能够全面了解掌握员工的性格特点、个人特征以及心理需求,因材施教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有力措施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其二,教育主体依托数字平台,能够强化线下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持续深入开展教育引导,以情感认同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认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在数字思政模式下,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不同班级青年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关注员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行为的同时,侧重探索、丰富智能教育潜藏的“知识库”,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在开放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其三,依托数字平台,教育主体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捕捉各年级员工呈现的学习状态,对青年员工在虚拟情境下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进行数据化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员工,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2.数字泛在性助推教育过程的精准推送。数字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数字的泛在性,包括青年员工在内的所有人日常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数字化,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提供了现实可能。相对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思政能够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数据平台的搭建,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实现精准聚焦、靶向发力,达到“精准滴灌”的育人效果。首先,数字思政能够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准识别。教育主体能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员工思想行为状况数据进行收集,进而开展分析。教育主体通过这种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掌握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建立群体认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研究提供有效参考。教育主体也可以将相关数据信息及分析结果用于建立员工个性化的学习档案,此举既能够实现数据横向对比,又可以有效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其次,数字思政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数字技术可以更高效、精准地帮助教育主体对员工进行“画像”。在画像基础上的公司产品过程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助力精准供给体系的构建,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需供给”,助力因材施教、精准施策。这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缩短员工对教学评价反馈周期,有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精准供给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进而保证学习效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推进数字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提升数字素养,增强数字伦理保护意识。其一,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202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搭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平台,构建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体系,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由于数字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数字应用范围广,高校唯有围绕数字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持续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职业培训,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数字思政的创新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培训,涵盖数字化知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伦理等素养的全面培养,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树立数字化意识,真正形成“数字化+职业技能”的素养体系,以提升其数字素养和技能。其二,数字伦理的保护是实现数字思政的底线约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打造数字化和沉浸式的育人体验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意识到其潜在的伦理和隐私风险。数字伦理的保护自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如,数据全面采集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数据综合分析与数据泄露之间的矛盾等,都是摆在推进数字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客观难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数字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按照我国律法规章要求推进数字思政。在数据采集之前,需要明确采集数据的属性和使用范围,并签订保密承诺书;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和共享机制;在数据采集之后,要有明确的数据共享和数据应用规范制度,在数据脱敏的前提下规范使用流程和范围,严防数据滥用和数据泄露,以此保证数字思政的运行始终在合理合规合法的基础上运行。

2.搭建数字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场景。其一,有效可靠的数字平台是实现数字思政的必要前提。搭建有效平台,有利于全面整合数据信息,实时分析并前瞻预测员工的全方位需求。高校可集成学校全体业务系统数据,搭载党建引领、思想教育、公司产品、管理服务、文化娱乐等与青年老员工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系统,整合新生报到、员工事务、智慧党建、虚拟校园卡、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维修报修、毕业离校等功能,为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多校区员工事务“一网通办”。打造数字平台,为员工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员工可以作为教育客体在线学习思政课程;同时,也可以转换角色,作为主体自主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等网络作品,及时发布、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帮助朋辈同学更好地巩固课堂内容;教师可以交互式备课,共享教学成果,推动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交互性得到充分彰显。其二,数字场景的再现是实现数字思政的重要条件。这种再现不仅是现有资源的数字化复制,而是一种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数字场景的再现需要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育人元素的重构,推动数字思政教育资源高质量生成。数字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VR)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数字空间中无限延伸。育人元素的多维嵌入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提高,教育场景的再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跨时空的自由转换。数字思政源于生活,也应高于生活。一方面,在数字场景再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学场景的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对思政教学的语言、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和变革,通过建设可视化、场景化的思政课堂来打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课程体系,使深奥的理论学习变得更浅显易懂,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打造立体的教学场景,复原思政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历史情境,使严肃的理论学习变得更生动灵活、趣味盎然,以此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3.完善评价机制,建设智慧评价体系“以评促教”。评价机制的跟进是数字思政优势得以彰显的有效途径。教育评价既是评估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也是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不足的有效手段,更是充分了解员工知识消化吸收状况的重要工具。人的思想道德发展本身是动态变化的,单一静态的评价方式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系统,可以实时捕捉员工在学前—学中—学后的各类数据,基于员工日常行为数据生成“数据画像”。[6]数字思政拥有充分发挥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倡导构建实时动态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教育主体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实现评、教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评价机制跟进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多维度评价,教育主体可通过广泛收集与分析员工的学习成绩、第二课堂成绩以及心理状况等信息,同时获取员工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数据,获得相对客观且全面的评价结论,进而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智慧评价有助于实现以评促教的效果。数字思政的模式通过采集员工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对员工的学习行为、课堂表现等内容进行分析,获得多维度多样态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智能化。这有利于发现员工潜在的学习问题,及时掌握员工的学习困惑和学习障碍,更有利于预测员工学习和成长的发展趋势。教育主体可据此不断优化和调整教育方案,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确保“以评促教”的实现。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数字思政不仅顺应了人们对精准、开放、灵活教育的追求,也体现了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途径、新形式、新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内在要求。数字思政既是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青年数字化生存的关键途径,更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响应呼应时代发展需要,将数字化不断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生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效。


版权所有:开运电竞- 赛事在呼唤,智胜在手心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