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运电竞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侯亚 张雯婕|新质生产力赋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支撑与实践
来源:开运电竞
发布时间:2024-06-02
浏览次数:

(本文转载自 统一战线学研究 公众号)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政治议题和经济议题,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各个方面。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推动力,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包括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文明成果,并能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能动反作用。就关系而言,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实现内在衔接。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文明表现。从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维度考察,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本质彰显文化新使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印证文明创新性,新质生产力的整合优势体现文化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变迁突出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要激活新质人才动能、注重新质生产力科技势能、挖掘新质生产力文化潜能、释放新质生产力文明效能,为引领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势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新质生产力,突显了生产力形态跃升的政治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绝不局限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特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以社会各方面发展为支撑,尤其需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它的革新始终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生产力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转型进步、文明的形态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包括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文明成果,并能够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能动反作用。

截至目前,学界已从多个维度展开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涉及经济改革、政治发展、社会变迁等维度。其一,立足经济发展领域,既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本质。魏崇辉认为,需从新时代话语语境、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生产要素多样性三个层面理解新质生产力[2];蒲清平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3];顾海良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4]。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多重社会历史动因,它是历史之变的迫切呼唤与主动应变的能动回应的共同产物[5]。其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社会影响。王炎龙等人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对出版业质态的深刻影响[6],张三元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对绿色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7]。其三,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维度解析其原创性贡献。有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生产力质量、发展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8];周文等人认为,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理论指导[9];肖巍认为新质生产力根据新形势,极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生产力三要素理论[10]。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11]。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见,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已经初步廓清了概念的本质、厘清了理论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观点已成学界共识,且已经展开讨论;但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系的专论尚未见到,偶见一些散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然深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新质生产力带来新型生产关系,理解新质生产力不能只局限在经济发展框架内,还要深入考察生产力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影响。那么,厘清新质生产力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学术议题。鉴于此,本文将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与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明建设的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

内在关系: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衔接逻辑

生产力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实践证明:生产力前进一步,社会变革便会跟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生产力变革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在改变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文明的存在状态。生产力状况决定社会面貌,新质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社会革命正在进行动力重塑。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实践起点: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建立在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基础之上。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化大生产,极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面貌进入工业文明新阶段。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理论创始之时就明确了生产力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也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2]40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捉襟见肘,反而成为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工人阶级的使命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而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新条件。

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推进土地改革,激活生产力要素,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提升。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为生产力发展扫除了障碍。在帝国主义封锁态势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生产力水平,追赶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14]随着生产力提升,中国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命题。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概括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命题,一方面是基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另一方面正是受到了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推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心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境界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实际情况,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15]。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代表一种全新的、深层次的生产力形态,并要求生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维度看,新质生产力是经过了长久的历史沉淀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传统生产力在新技术加持下量变积聚的结果。从现实维度看,新质生产力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提供科学指导。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这标志着生产力发展进入了一个破立并举的新阶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链接桥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现

中国式现代化使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民族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变革。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7]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多重内涵,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表现在各个领域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本就是一个复合概念,单一领域的现代化无法获得能量补充,最终也会面临“独木难支”的情况。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GDP约占全球的30%,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文明,是一个“中央之国”[18]。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遇整体性危机,落后的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下变得脆弱不堪、千疮百孔。在被迫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后,经济上的落后很快传导至文化领域。尤其是在“文明蒙尘”的局促环境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生了一定偏转——自卑取代了自信、被动战胜了主动。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之下,甚至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论调。文化心理上的被动,根本上是由中国生产力落后的现实造成的。因此,追赶西方、实现近代化就成为当时诸多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受到阶级局限性影响,不同力量的探索纷纷以失败收场。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现代化事业才具有了可供依靠的领导力量与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内在活力也逐步得到释放。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文化的现代形态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19]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凝练成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进一步扩充了文化的时代内涵,中华文明也将随之进入全新形态之中。1940年,毛泽东曾提出先进的中国要建立在新文化统治的基础上,这一论点为现代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目标与文明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中华民族正在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面向世界的现代文明体系。它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华文明魅力和时代价值。各种文化在交流、交锋、交融加剧的态势下,既有和谐共鸣,也不乏激烈碰撞;既有共同价值,也包含不同理念。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舞台上,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文明的精准提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中华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态演进,是时代发展催生的必然结果。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汲取力量。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基因,构成了独有的精神脊梁,支撑中华民族攻坚克难、不断前行。在这片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继续,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文化现代化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的形成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图景。从更具体的视角而言,这一文化体系经过吸收、转化、提升,超越时空场域,凝结成新时代文化样板[2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22]。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话语表达,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方面所达到的新高度。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统一、高度契合、相互促进。

(三)系统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追求

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各方面深刻变化,带有明确的文明追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论证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也会更加先进。生产力发展有助于厚植物质基础,进而为文明发展奠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拓展经济事业,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提供文明性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时强调:“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6]19新质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式,为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化形态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19]103提供力量。

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体现为文化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6]37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文化提供价值观引导,也需要文化本身借助一定条件释放出生产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对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步提高[24]。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情、国情和党情,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伟事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使命,为其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因此,新质生产力能够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基于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事业的动力重构,中华文明逐渐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回望历史,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5]的要求,这个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刻洞察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文化方向,而且回应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被赋予了全新意义和实践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迈向现代的新姿态,展现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一般原理,文化的发展建设离不开经济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它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新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是这种新型生产力形态,为“新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代表的“新文化”一大特质便是克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同时较好地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规避了文化断层[26]。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社会生产力是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的变革带来文明变迁[27]。历史地看,随着石器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人类开始迈向文明新征途。农业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迈入了农业文明新纪元。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传统小农经济,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不难发现,伴随每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文明形态便会向前演进一次。在中国社会场域中,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必定会引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更高阶层跃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中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文明追求。

学理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维度

生产力发展进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8]。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关键与特征,为我们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术议题提供了思考角度。

(一)理论本质: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本质彰显文化新使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曾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9]生产力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生产力的每一次新飞跃都预示着文明达到新高度。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抓住新质生产力对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胡锦涛指出:“生产力先进和落后是客观的、相对的。”[30]衡量新质生产力是否先进,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比较。横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全要素的提升,摆脱了以往从单一要素着手发展生产力的惯性。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诸要素的提升,还是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内部要素的协同配合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纵向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生产力变革,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表现形式。

先进生产力对文化发展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错综复杂的考验。就新质生产力本身的功能而言,它作为先进生产力,旨在引领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1]生产力革命必将推动社会各方面变革,因而新质生产力会促进文明形态的深层次变革,使文明形态更好地适应新发展要求。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8]。新质生产力催动新质文明,提出文化形态发展的新要求。

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先进性特征。新型生产力必然生成新型文明,先进生产力绝不会指向既有的、传统的文明形态,而是超越现有文明框架,生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主张,这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结果。从过程上看,新质生产力要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凸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文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一个既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又与中华民族传统相结合的现代文明体系,继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渴望与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与现代融合、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对构建一个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坚定决心。在审视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深层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鲜明的理论底气。实现文化现代化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质量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概念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印证文明创新性

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是崭新的概念,二者均在关键要义中强调创新、突出连续。这种共同属性搭建了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8]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关键就在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2]在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鲜亮底色,是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关键。生产力的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汇集建设力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3]创新能力不足、不思进取的民族,会被历史所淘汰,中国闭关自守的历史已经雄辩证明了这一点。闭关锁国不仅导致了盲目自大、因循守旧,更导致了民族落后、文明发展滞缓。唯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全方位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站稳脚跟,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源源不断的福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1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具有创新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惧挑战,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优良品质。换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历史创新的结果、文化创造的产物。文化内部具有延续不断的价值体系,但其表现形式必须因时而变[3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能够从实践中汲取崭新内涵。各民族文化会随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变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断地发展与演变,从而更好满足人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既有守正也有创新,共同塑造着民族新的精神面貌。文化的延续性表明了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薪火相传;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回应社会变迁带来的需求。

综上所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特质。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双向交流、双向赋能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同向发力: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发挥中华文明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用好新质生产力,巩固夯实建设中华文明的根基。通过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助推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互促共进的大格局。这样的天然契合性与同构性是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向同行的关键所在。

(三)话语指向:新质生产力的整合优势体现文化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是单要素的提升,而是全要素的互动,内蕴着巨大的整合优势。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具有广泛的延展空间和使用范畴。聚焦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同样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一种先进生产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度变革。可以说,文化生产力既是走向新文明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也是实现新文明转换的保障条件[35]。新质生产力既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要求产业间协同配合,进而实现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工程。作为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它离不开文化的参与、文明的在场。得益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离开文化。进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无法从文化的力量中逃逸出去,而且必须释放文化的积极活力。

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情况下,文化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伴随社会实践的深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包含文化面相,文化新质生产力赋予了文化产业全新的发展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了一个光明前景。如果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动力,那么文化生产力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直接动力。文化生产力的直接后果就施加在文明发展上,就体现在文明形态跃升上[36]。比如,工业革命造就的机器化大生产,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工业革命的背后就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另一方面,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概括总结了多种生产力,其中就包括“精神生产力”。现代生产力,离开了精神生产力的作用,离开了精神生产力的推动,是不可思议的[37]。这里的精神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建设文化强国、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传统生产力的更新与进步,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成分也随之发生了显著转变。和生产力从过去的传统物质生产主导逐渐转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的演变一样,文化生产力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由原来的简单劳动转变为更为复杂且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新质生产力。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为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化生产力内涵和发展动力的重新定义。新时代的文化生产力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的物质资源和人力投入,而是更多地依靠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实现了高效高能。新时代的文化生产力,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存在方式,促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

(四)叙事关键: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变迁突出文明新形态

生产力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探察生产力背后的价值变迁自然不可或缺。生产力变革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叙事,而是综合性的文明叙事,其关键是背后的价值变化。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力诸要素会以文明的形式固化下来,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回顾历史,不同阶段人类文明的蓬勃发展和转型孕育,无一不是建立在生产力变革的基础之上。生产力的革命首先带来价值观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农业文明的形成阶段,以铁犁牛耕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小农生产方式。中华大地上的封建时期,男耕女织成为文明的典型样态。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之后,社会化大生产斩断了土地对人的约束,雇佣关系的形成为剩余价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可见,文明形态的发展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体现出了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以更广泛、更先进的力量重塑文化结构,促进文明形态的变革[38]。

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孕育,在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成型[3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鲜明的政治取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从全球化视角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古老民族的创造力,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范本,丰富和拓展了人类文明理论新体系[4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也是世界文明的一种新形态[41]。新质生产力源于新时代生产力变革的伟大实践,形成一种极具前沿性的生产力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提炼与升华,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结晶,为文化上层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新能量。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更高效、更具创新能力的生产方式,而且这种生产力的变革会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新型生产力形式对文化上层建筑有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因而,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构建文化上层建筑的新局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进文化自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实践理路: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化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夯实中华文明新形态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文明追求。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建设提供澎湃动力。面向未来,应从主体、理念、制度与行动四个方面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合拳”,发挥人才优势,注重科技创新,挖掘文化潜能,释放文明效能,不断优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层面: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8]人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教育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培育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举措。换言之,教育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水平人才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主力军。在培养新质人才的教育历程中,要着重培育新质人才的文化实践能力,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个体信息素养,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观塑造和精神涵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人才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宏大视野中,人民群众被视为影响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关键动能。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力革命,为社会进步与变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生产力的变革直接影响文明的发展状态。可以说,人既是新质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关键动力,又是催生文明更新的主体力量。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对社会各层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促进生产力提升,人才是关键,技术是支撑。马克思将生产力看作人实践能力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革新彰显了人民群众实践能力的跃升,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的进步,直接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发展是双向互动的结果。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让现有人才得到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才的深层次转型,能将传统知识与现代技能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追求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高质量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对于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张“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化即人化”。无论是经济建设抑或是文化发展,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新质生产力培养新质人才,新质人才为建设新文化提供新动力。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理念层面:注重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势能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43]科技势能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44]。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转型升级的过程,尤其是数字技术提升的过程。科技创新的进步催动文明形态的演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逐渐显现出新风貌。面向未来,要从科技创新入手尤其是要抢占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看,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更新换代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45]中国共产党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进而筑牢新文化建设的物质根基。经济基础的高质量变革必然带来文化上层建筑的更新迭代。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创新不单纯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将文化元素融入创新过程中,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技术创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46]。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我们必须直面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一系列挑战困难,其中之一便是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路径优化问题。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技术与文化的交融日益紧密。科技创新尤其是数智化技术的更新,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潜能,我们需要巧妙地利用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依托科技势能打造富有时代感的“科技文化”形态,以文化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育符合未来趋势的“新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在历史浪潮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三)制度层面: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28]只有打通制度关节,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营商环境优化才能变为现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落到实处。“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47]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实则反映了深层次的制度建设水平。制度建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治、优化文化氛围等一系列措施,生产力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个高效运作的现代化体系。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漫漫征途上,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无疑是注入活力和动力的源泉。要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潜能,就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激活生产活动中所有要素的最大潜力。在这一过程中,制度保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法律法规的构建,更是激励机制、监督体系及协调沟通机制的有机结合。从制度层面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潜能,能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基础。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到因时制宜、因事而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生产力,而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条件差异巨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行制度性统筹,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8]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深化与完善,是对发展道路上新阶段新要求的深刻反映。在历史发展大潮中,确保文化制度的稳固和方向的正确是一项重要任务,其关键在于发挥新的生产力形态的积极作用。

(四)行动层面: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文明效能

效能是对动力进行测量的基本维度,更是评估其实际效果和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文明效能是对文明生产动力测量的维度,是评估文明生产力实际效果的重要指标。新质生产力能否引领社会迈向更深层次变革,取决于它能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就现阶段而言,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具体到文化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与文化建设实践不匹配,如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文化资源覆盖面有限、文化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等。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衡量高质量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拓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创造深层次的社会效益,进而深刻影响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这种辐射效应不仅增强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显著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其产生的影响与辐射力日益拓展。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文化建设领域引入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新格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实现现代文明有效传播是巩固文化主体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要通过多元渠道和方式将文化内容传递给文明主体,并确保这些信息能够被正确理解并引起共鸣,从而促进文化的深度发展和广泛接受。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现代社会数字化发展。这一特质能有效释放生产力活力,为传播现代文明搭载数字化平台,促进数字精品内容创作,融入数字文化创意活动,让数据为文化建设服务。比如,新媒体技术的变革有力改善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模式[48],拓展了文化创新的新业态。我们还可以利用元宇宙、VR等虚拟可视化技术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吸引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文化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实现感官体验的深度优化。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激活了新质生产力的文明效能。

结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对传统生产力形式的超越与创新。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它以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已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造就新质文明,这个新质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而新质生产力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由此观之,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必将展现出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超越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固有的界限,更通过科技创新的赋能优势,架起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桥梁。这种力量正逐步将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蔡奇丁薛祥出席[N].人民日报,2023-09-10(1).

[2]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3]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1.

[4]  顾海良.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N].经济日报,2024-03-19(1).

[5]  谢鹏俊,曾立,刘书雷,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24(4):26-35.

[6]  王炎龙,黄婧,王子睿.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的质态、要素与体系研究[J].中国编辑,2024(4):22-28.

[7]  张三元.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4(4):27-34.

[8]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37-148.

[9]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10]  肖巍.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J].思想理论教育,2024(4):12-19.

[11]  张占斌,陈晓红,黄群慧.新质生产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52.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15]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2-18(4).

[1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

[17]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18]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272.

[19]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8.

[20]  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7-08(1).

[21]  樊士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党逻辑和时代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24(4):43-50.

[22]  刘志洪.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J].东南学术,2024(1):24-32.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228.

[2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6]  曹一飞.从新文化到新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性的历史生成与建设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100-109.

[27]  谭敏,吴阳松.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理论谱系与实践进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2):82-94.

[2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2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3.

[30]  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27.

[3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3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9.

[3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2.

[34]  齐卫平,樊士博.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J].学术月刊,2024(2):21-32.

[35]  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68.

[36]  胡惠林.文化国情: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前提与决策基点[J].中华文化论坛,2018(5):4-24.

[37]  刘贵访.论社会生产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3.

[38]  郭万超.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J/OL].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4-04-21].https://kns-cnki-net.proxy.ecnu.edu.cn/kcms/detail/37. 1100.C.20240415.1659.002.html.

[39]  樊士博,白金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与话语构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1):52-64.

[40]  李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J].宁夏社会科学,2024(1):12-20.

[41]  冯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7.

[4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43]  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65.

[44]  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2(2):54-56.

[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6.

[46]  丁元竹.以技术交流互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23(10):4-13.

[4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6.

[48]  张姣玉,徐政.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审视、逻辑透析与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4(1):34-45.


版权所有:开运电竞- 赛事在呼唤,智胜在手心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